河南省商务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务领域新冠疫情 精准防控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05日 浏览:5279次
河 南 省 商 务 厅 文 件
豫商办〔2021〕24号
----------------------------------------------------------------------------------------
河南省商务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务领域新冠疫情
精准防控的通知
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郑州航空港区、省直管县(市)商务主管部门,厅机关各处室、厅属各单位:
当前国外疫情持续蔓延,近期国内省内多地发生关联病例,“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持续增大。根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11 月 3 日下午,戴柏华副省长主持召开全省冬季疫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为全面深入贯彻会议精神,积极主动做好商务领域常态化疫情防控,筑牢严密防线、巩固防控成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确保防控机制高效运转
各地商务部门要充分认识疫情防控工作的复杂性严峻性,切实扛牢疫情防控政治责任,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绷紧疫情防控之弦,保持战时状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始终保持应急指挥体系激活状态,省商务厅疫情防控“一办七组”各司其职,人员在位、在岗、在状态,严格值班值守,确保防控机制 24 小时高效运转;各地也要建立相应机制,全面深入查短板、补漏洞,全力做好商务领域精准防控、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和系统内部防控,确保商务领域常态化疫情防控任务落到实处,为巩固全省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贡献商务力量。
二、突出重点、精准防控
各地商务部门要在本地区联防联控机制统筹指导下,进一步强化属地责任,盯紧重点场所、关键环节,指导农产品市场、大型商超、餐饮服务、电子商务等市场主体强化防控意识,履行主体责任,按照相关疫情防控技术指南要求,从细从实做好防控工作,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一)加强农产品市场疫情防控。执行《农贸(集贸)市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第三版)》《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相关防护指南(2021 年 8 月版)》《冷链食品生产经营新冠病毒防控技术指南》《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术指南》等要求,做实做细各项预防工作。
一是全面落实日常预防性措施。坚持“预防为主、重在日常”,要督促指导农贸(集贸)市场健全市场日常卫生管理制度,优化完善市场整体卫生环境,完善公厕、垃圾收集、给排水、洗手等卫生设施配备,重点加强公共区域电梯、扶梯、门把手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清洁消毒。二是全方位做好人员健康防护。注重“群防群控、宣教引导”,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推广文明健康生活习惯,要把戴口罩、戴手套、保持手卫生和社交距离等防护措施,作为“市场文化”在市场内推广开来、坚持下去。指导市场开办者、经营者以及顾客全方位开展防控与防护,推动经营者落实日常保洁制度,维护摊位内环境卫生;广泛开展防疫技术培训,指导从业人员精准防护;要引导市场从业人员和顾客注意个人防护,将精细化的防护措施落实到最小单元,营造文明、健康的经营购物环境。三是配合做好进口冷链食品监管。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部门加强监管,督促农贸(集贸)市场严格落实进口冷链商品进场必检制度、进口商品进销溯源机制,认真做好核酸检测和消杀工作,运用“豫冷链”系统做好闭环追溯管理。四是加强风险排查力度。强化统筹调度,各地要开展农贸集贸市场可能存在的风险大排查,重点选择辖区内具备区域辐射能力的大型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海鲜市场),开展冷冻冷藏肉品、储存设施设备、冷库管理、
食品储存追溯、环境等风险排查和监测,针对发现的薄弱环节及时整改、处置,确保市场防疫工作全方位、全链条、无死角。
(二)加强商场超市疫情防控。执行《商场、超市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第三版)》及相关要求,指导督促商超企业不断完善防控制度和处置措施。一是合理设置一定时段内顾客最大接待量,必要时启动人员限流措施,避免人群聚集;入口安排专人负责、专人值守,严格落实测温、验码、佩戴口罩等防控措施,备齐口罩、消毒液、洗手液等防疫物资并提醒顾客使用;提倡自助购物、非接触扫码付费等,减少人员接触;工作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佩戴好口罩、手套等防护装备方可上岗,定期进行清洁、消毒。二是严格落实国务院和省联防联控机制关于进口冷链食品有关要求,完善进销台账,做好运输、消毒管理,不销售手续不完备的进口冷链食品;鼓励在销售区公开张贴检验检疫、消毒、核酸检测、通关等证明文件。三是加强营业场所的通风换气,促进空气流通,增加消毒频次,保障室内卫生条件达标;重点保持电梯、咨询台、生鲜区、洗手间等区域环境整洁,及时清理垃圾。四是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开展促销活动,执行 1 米线规定,严防人员成规模聚集。如发现疫情,第一时间向当地联防联控机制通报,并配合主管部门做好应急处置。
(三)加强商贸领域生活服务业疫情防控。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按照商务部指导行业协会发布的餐饮、住宿、家政、洗染、美容美发、人像摄影、沐浴、家电维修等行业疫情防控指南,组织会员单位和企业认真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加强门店防控,要求消费者进店戴口罩、测体温、出示健康码。督促餐饮服务单位建立员工健康档案,做好全体员工每日健康监测和登记,所有工作人员在操作期间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口罩上岗;控制同时段顾客就餐人数,明确专人引导客流;提倡文明就餐,配备使用公勺公筷,保持合理间隔,推荐自助扫码点餐、付账,增加外卖服务;加强食材管控,减少提供生食、半生食菜品;配备洗手液,有效通风换气,保持环境整洁,落实垃圾分类管理,及时清理转运垃圾。要建立疫情防控监测措施制度,切实做好商贸领域生活服务业疫情防控监测工作,出现重大突发事件及时上报、妥善处置。
(四)加强展览活动疫情防控。近期原则上不再审批展会等大型聚集性活动。已经批准举办的展会活动,须重新进行疫情评估,并严格落实《展览活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制定疫情防控专项方案,严格落细落实防控措施,做到全链条、全环节、无缝隙监督管理。
(五)加强境外企业疫情防控和信息报告。加强境外企业(项目)疫情防控和安全风险防范,坚持境外企业(项目)疫情日报告、零报告、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督促省内主体企业做好境外企业(项目)和人员疫情防控工作,进一步优化完善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避免出现聚集性感染事件。如出现疫情及时报告,加强人员救治,搞好应对处置,安抚员工及家属情绪,坚决杜绝群体性事件,守住境外疫情防控和安全风险防范底线。
(六)加强电商及快递物流企业疫情防控。要督促电商企业及时建立员工健康台账,严禁“带病上岗”;严格落实入库商品、工作场所和设备设施、交通工具定时消毒制度,记录每位配送人员配送清单、配送轨迹,妥善保存备查;尽量采取无接触配送,把商品放快递柜或消费者家门口,减少感染风险。引导线上消费,规范发展社区团购。
三、进一步强化市场保供稳价工作
(一)强化市场监测。各地要深入农贸(集贸)市场、商场、超市等经营一线,系统掌握生活必需品市场运行情况,完善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监测和信息通报制度,健全信息分析预警体系。动态及时跟踪舆情信息,在权威媒体及时发布商品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利用新媒体手段强化传播效果,稳定社会预期。如遇疫情防控封闭管理情况,要迅速公布保供网点货源、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满足居民在突发事件情况下生活必需品采购需求。
(二)增强市场供应能力。要充分发挥大型骨干企业作用,指导企业加强产销衔接,建立稳定可靠的供需合作关系,稳定蔬菜等生活必需品货源供应渠道。督促商贸流通企业加大货源组织与调运力度,千方百计增加米面油、肉蛋奶、蔬菜、水果、水产品、方便食品、婴幼儿奶粉等生活必需品备货量,加大市场投放量,力保供应充足;指导企业对方便食品、蔬菜等及时补货,确保不脱销、不断档。要强化横向协作与纵向联动,建立完善本地与周边地区联保联供机制,根据形势及时开展跨区域调运;建立本地区联保联供机制,形成相互联动支持的快速反应体系。
(三)搞好重要生活必需品储备投放。进一步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各地商务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按职责做好城市冬春蔬菜储备、猪肉储备工作,制定收储和投放方案,提高肉菜储备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畅通应急保供投放网络,适时启动应急预案,保障在重要时段和紧急情况下商贸供应网络正常运行,及时投放肉菜等生活必需品储备,满足居民在突发事件情况下生活必需品采购需求。
(四)保障市场平稳运行。各地要针对今冬明春市场保供工作成立专班,制定专项工作方案,严格落实 24 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加强生活必需品市场督查巡查力度,配合有关部门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严查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串通涨价等扰乱市场行为,保障市场平稳运行。遇有市场异常波动等重大情况,
在稳妥应对的同时及时报告。
四、严格做好内部防控
(一)严控人员聚集。按照“非必要不举办”、“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对会议、培训等聚集性活动,该取消的取消,确需举办的,严格控制人数,必须戴口罩,保持合理距离,尽量线上举办。非必要不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非必要不聚餐。
(二)严格人员管理。所有人员非必要不出省、不跨市县、不到中高风险地区,确需前往的,必须提前报备并做好个人防护、执行相关防疫规定,返回后第一时间进行核酸检测,无异常方可返岗。
(三)严格各项防控措施。所有人员进入办公区域必须戴口罩、测体温、查验“健康码”,定期清扫室内外卫生,办公场所、会议室等勤通风、常消毒,做好外租物业、家属院疫情防控。要加强下属学校、幼儿园等防控措施,进一步细化防控方案,强化校园网格化管理,筑牢校园安全防线。要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增强防护意识和能力,加快疫苗接种,除有接种禁忌人员外,做
到应接尽接。
2021 年 11 月 4 日
河南省商务厅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