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之友

家庭服务业成农民工就业增长点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29日 浏览:4364次

来源:中华妇女报

 

本报记者:在“收入倍增”进程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营造有利环境条件,不断开辟就业门路、拓宽增收渠道,是中央对今年农村经济工作的战略部署之一,而现实中,农民进城就业却困难重重。面对中央的决策部署,该如何破题?

济南“阳光大姐”服务有限公司近年来的实践表明,低门槛、提供免费培训的家庭服务业成为吸纳农民工就业的重要平台,近几年“阳光大姐”新吸纳的就业人员中农民工所占比例高达90%的事实也表明,家庭服务业已成为农民工尤其是女性农民工就业的重要增长点。

作为全国家政服务行业的“领头军”,创办于2001年的济南“阳光大姐”服务有限公司,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一项统计数据表明,“阳光大姐”成立12年来,已经帮助10万人次的农村籍家政服务员实现了就业转移。

“阳光大姐”副总经理高玉芝介绍说,近几年来,“阳光大姐”新增家政服务员中,农民工所占的比例在逐年提高,目前已达90%,农民工已经成为家政服务员最主要的“生力军”,家庭服务业也成了农民工的就业增长点。但由于文化素质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阳光大姐”通过不断加大培训力度和密度,常年坚持对农村籍服务员上岗后的回访与指导,逐渐使她们掌握了服务技能,融进了城市生活。“仅济南市市中区十六里河镇这一个乡镇就走出农民家政服务员6000余人。”高玉芝说。

“我们的员工很大一部分是下岗女工和农村妇女,她们最初进‘阳光大姐’,大多只是为了糊口。”高玉芝说,尽管家政服务业的门槛低,但不是所有求职者都能叩开这道门,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通过考核,培训课是一个必须经过的“坎儿”,尤其对于初入城市的农民工来说,想过这个“坎儿”并不容易。

“阳光大姐”从事培训工作的石广芸介绍说,有一些刚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大姐”,最初听课的时候“跷二郎腿儿”,喝不完的水随手泼到地上,甚至随地吐痰,在楼道里大着嗓门打电话……“在农村生活时可能这些细节并不在意,但这些小习惯却不能带到工作中来。我们平时将收集到的这些小习惯在课堂上和学员一起分享,告诉大家不能这样做。”石广芸说,这项工作是细致的,并要时常提醒,才能确保家政服务员进入客户家庭时能完全熟悉城市家庭的生活习惯。

从农村到城市,来自农村的妇女走入一个个家庭,她们的生活紧跟城市家庭的步调,高玉芝认为,为农民工提供的免费培训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第一个课堂,为了能更好地上好这堂课,课时也由以前的15天延长至20天。

经过专业培训,很多农民工在“阳光大姐”快速成长起来,成为一个个身怀家政绝技的家政服务员,有的甚至成为享受政府津贴的高级技师,原本是济南市市中区兴隆村农民的张静就是她们当中的优秀代表。

张静说,家政服务并不像想象中的做饭、打扫卫生那样简单,特别是对于农民工来说,生活习惯与城市差距较大,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还有服务礼仪等多种知识。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家政服务员,张静积极参加“阳光大姐”组织的各项技能培训,也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工作经”。现在,张静已经从一名普通的家政服务员,成长为具有高级家政服务员、高级育婴师和高级营养师等资质的金牌月嫂,先后荣获山东省百名农民工之星、全国优秀农民工等荣誉称号。

但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目前家政行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农民工相关保障亟待完善。以济南市为例,该市注册的家政公司有400多家,从业人员约10万人。而大多数家政公司只是家庭与家政工之间的中介,公司不与家政工签订劳动合同,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家政工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阳光大姐”总经理卓长立建议,建立家政服务人员社会保障机制,建议社保部门为从事家政服务的城镇生活困难人员办理养老、医疗、失业三项社会保险,“对他们工伤责任的认定、劳动强度的测算,都存在着一些盲区,需要很多的探索,应该建立一个特殊的保险体系和制度,用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帮助他们维权。”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鉴于家政行业的现状,加上家政服务员流动性较大,要像城镇职工一样享有“五险一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一篇:2014两会看点:莫让农民工累身又累心   下一篇:越来越多农民工享受到城镇公共服务

分享:0